1、天麻:易生蟲、霉變,應貯存在密閉、干燥的容器內(nèi)。放置干燥通風處,以防回潮霉變。同時,在每年蟲蛀季節(jié)前(3月-4月份),應取出反復暴曬,以防蟲蛀。
2、參類藥材:參類藥材包括野山參、紅參、糖參、生曬參、西洋參等,因含有較多的糖類、黏液質(zhì)和揮發(fā)油等,所以容易出現(xiàn)受潮、泛油、發(fā)霉、變色、蟲蛀等變質(zhì)現(xiàn)象。對確已干透的參,可用塑料袋密封以隔絕空氣,置陰涼處保存即可。也可用塑料袋包好扎緊袋口,置于電冰箱冷凍室里,就能保存較長時間。
3、蟲草:如果量很少,而且儲藏時間很短的話,只需將其與花椒放在密閉的玻璃瓶中,置于冰箱中冷藏。也可噴灑少量95%藥用酒精或50°左右的白酒密封貯存。蟲草保存不宜過久,否則藥效會降低。
4、鹿茸:鹿茸要放在一個通風的地方,然后用布包一些花椒放在旁邊。也可噴灑少量95%藥用酒精或50°左右的白酒密封貯存。如果保存得當,三五年內(nèi)鹿茸的藥效是不會發(fā)生變化的。
5、枸杞子:因為含糖較多,易吸潮泛油、發(fā)霉和蟲蛀;而且其成分的色質(zhì)也不穩(wěn)定,容易變色,是中藥飲片中較難保養(yǎng)的品種??蓪㈣坭阶佑靡掖紘婌F拌勻,然后用無毒性的塑料袋裝好,排除空氣,封口存放,隨用隨取。此種方法既可防止蟲蛀,又可以使其色澤鮮艷如鮮品?;?qū)㈣坭阶又糜诒渲?-4℃保存。
6、藏紅花:它的貯存要注意經(jīng)常保持油潤,因此宜將它放入密封的小瓷缸內(nèi),置于陰涼處保存。
7、麥冬:含有粘性糖質(zhì),易吸潮泛油,若需長時間保存,應放置在密閉容器中,冷藏避光保存。
8、菊花、金銀花等花類藥材:含有揮發(fā)油類成分,且易變色、生蟲,長時間保存,要貯存在密閉的容器中,放置在陰涼干燥處,避光保存。
一、講究地道藥材:中藥飲片來源于中藥材,而中藥材生長在大自然中,各地氣候變化和土壤情況有差別,這就造成不同地方的中藥材品質(zhì)不同,藥材有效成分和含量不同,藥用價值就有很大不同。
二、炮制過和不炮制的中藥截然不同。炮制的過程是降低或消除毒性、改變藥性、增強療效等。例如第四代中藥飲片草晶華乃是先采用高速低溫氣流破壁技術,打破中藥材的細胞壁制成破壁粉然后再用獨有的無添加賦形技術制成顆粒,使用的方式類似茶飲,熱水與冷水均可沖泡,屬于單味純中藥產(chǎn)。
三、選擇飲片時要注意包裝上的生產(chǎn)日期,時間太長的中藥材就有可能變質(zhì),變質(zhì)則不可用。
四、觀察中藥飲片的外觀,看有沒有發(fā)霉、蟲蛀、變質(zhì)等現(xiàn)象。
五、飲片調(diào)劑,切忌異地付方,各地處方應付原則不一,在開出處方后付給患者的飲片不同地區(qū)會有所不一樣,也會影響到效果。
六、要選擇有信譽的經(jīng)營單位調(diào)劑處方,有信譽的單位正規(guī)渠道進貨,有質(zhì)管部審核供貨方的資質(zhì),藥師驗收。
阿膠為滋陰補血的良藥,與人參、鹿茸一起被譽為“中藥三寶”。關于服用阿膠,很多人認識上存在不少誤區(qū):有人認為它是女性用來補血的,有人認為只有秋冬季適宜服用,而春夏季不宜吃阿膠;還有的人認為,阿膠不論什么體質(zhì)、患什么病,都可用阿膠滋補強身……。其實這些認識都不全面。究竟阿膠有什么功效,又如何正確服用呢?
阿膠性平,味甘,入肺、肝、腎經(jīng),具有滋陰潤燥、補血益氣、止血安胎的功效?!侗静菥V目》載:“阿膠,大要只是補血與液,故能清肺益陰而治諸癥。”研究發(fā)現(xiàn),阿膠具有美容養(yǎng)顏作用,通過補血而滋潤皮膚,利于皮膚保健。長期服用可使臉色紅潤,肌膚細嫩,有光澤,是滋養(yǎng)皮膚,美容養(yǎng)顏之佳品。
男人也可服阿膠 阿膠不僅適宜女人服用,男人也可服阿膠。三國時曹操之子曹植,被貶到東阿縣時骨瘦如柴,就是常食阿膠滋補而受益匪淺,曾賦《飛龍篇》詩以贊頌阿膠:“授我仙藥,神皇所造。教我服食,還精補腦。壽同金石,永世難老。”男性很容易出現(xiàn)氣虛的情況。中醫(yī)認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無血即無氣。因此,男性可適量服用阿膠來補氣血,可以增強體質(zhì),提高抗病能力,尤其對于體力腦力勞動量較大者非常適宜。
阿膠食用有宜忌 易上火的人不要將阿膠與黃酒、桂圓等熱性食物一起吃,宜與微涼的藕粉、蓮子等一起吃更適宜;食用阿膠時應當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不吃油膩和辛辣的食物;女性月經(jīng)來潮時,應停服阿膠,待經(jīng)停后再繼續(xù)服用;阿膠因其性偏于黏膩,故不論入膏方滋補,還是入湯劑、丸散,都宜合理配伍理氣健胃藥,可適量空腹服用,以避免妨礙脾胃消化功能;“三高”患者不宜服用。
阿膠有多種服法 可單服。先將阿膠半斤用清水漂凈、研成細末,放在大碗里,加入水半杯及黃酒半杯,再放在鍋內(nèi)隔水蒸煮;等到開始溶化時,加入冰糖200克,用筷子攪拌,使其充分溶化。冷卻后即成軟糖一樣的半固體,切成20塊,每天空腹時吃1塊;可入湯劑。因其質(zhì)黏易粘鍋,故多烊化兌入;可入丸、散。多炒成阿膠珠研末入藥。亦可食療,制成阿膠棗、阿膠糯米粥等。
在煎藥時,有人認為中藥湯劑煎煮得越濃就會有更好的效果。其實,這是認識上的一個誤區(qū),中藥湯劑濃度高,不見得效果就好。
湯劑在中藥典籍中有“湯者,蕩也,去大病用之”的記載。這是指湯劑有洗滌、沖殺的作用,對于陰陽明顯失調(diào)或病程較長的的病證為適宜。如何煎好中藥湯劑,歷代醫(yī)家都很重視。如徐靈胎在《醫(yī)學源流論》中說:“煎藥之法,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因此,正確地煎煮湯藥對祛病療疾、充分發(fā)揮藥效至關重要。
中藥煎煮是中藥飲片中的有效成分不斷釋放、溶解的過程,而當煎到飲片本身與藥液中的有效成分濃度平衡時,這種擴散運動就停止了。此時如果再繼續(xù)煎煮,以求“又濃又少”,不僅藥物內(nèi)的有效成分不會再釋出,還可能使非有效成分(如樹脂、樹膠、色素等大分子化合物)不斷溶出,這樣會使藥液中有效成分因蒸發(fā)而減少,甚至在過長的高溫中遭到破壞,從而降低藥效。
此外,長時間煎藥還容易煎煳,過分濃縮的藥汁會加重苦味,給患者服藥帶來困難,服藥后會產(chǎn)生惡心、嘔吐等副作用。因此,為使中藥發(fā)揮應有的效力,要按常規(guī)煎煮一定時間,根據(jù)藥物的性質(zhì),解表藥頭煎煮沸后煎10~15分鐘,二煎10分鐘;滋補藥頭煎沸后煎30~40分鐘,二煎25~30分鐘;一般性質(zhì)的藥,頭煎沸后煎20~25分鐘,二煎15~20分鐘,各種類型的湯劑均以煎兩煎為宜,湯藥煎好后,應趁熱濾過,榨干,盡量減少藥渣中煎液的殘留量。含有揮發(fā)成分的藥物,如薄荷、蘇葉、藿香、佩蘭等不需要濃煎,在煎煮過程中防止有效成分揮發(fā),所以必須蓋著蓋子煎;含有金銀花、菊花等清熱藥及砂仁、沉香等芳香類藥,也不需要濃煎。有些補益藥需要濃煎,但具體煎到什么程度,用多大量,需要請中醫(yī)師根據(jù)病情確定,不可擅自加量或延長煎藥時間;有些含皂苷的中藥,如沙參、田七、牛膝、甘草、桔梗等藥物,在溫度沒有達到100℃時就會開始沸騰,出現(xiàn)“假沸”現(xiàn)象,如果此時把藥從火上拿下來,藥材中的有效成分沒有充分溶解,藥效就會受影響,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在煎煮中應加以注意。
每次煎好的藥汁,濾取量皆不得少于180毫升(約一個碗的九分滿)為宜;如果是煎給小孩子服用,由于劑量較少,每次濾取的液量可酌減為120毫升左右。
很多人選擇服中藥治疾病,但是在使用起來有很多注意事項要了解,否則不僅影響藥效還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因此為了自己健康在服藥期間一定要跟醫(yī)生咨詢有關忌口事宜。
忌辛辣食物
辛辣食物從中醫(yī)角度來說本質(zhì)上都屬于辛、溫的食物,如果同時服用一些清熱的中藥就會因這些食物而減少藥效。有些中藥本身就會對腸胃造成刺激,如果同時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無疑會加重對腸胃負擔,因此在服用中藥的時候一定要忌辛辣刺激食物。
忌生蘿卜
生蘿卜有破氣以及消食的效果,如果患者服用人參以及黃芪等滋補類中藥同時吃蘿卜,就會大大減弱這些藥材的藥性,因此為了保持藥效,需要避免食用生蘿卜。
忌濃茶
茶葉中含有鞣酸,進入人體之后會影響中藥吸收,也會降低療效。不管是服用哪種藥材一定要忌濃茶,如果不習慣喝白開水,可以適量選擇淡茶,而且喝茶需要在服用中藥之后兩個小時才可以,以免影響中藥的藥性。
忌生冷食物
生冷食物本身就會對腸胃產(chǎn)生刺激的作用,會影響到消化系統(tǒng)的吸收功能,如果在服用中藥的時候還同時食用生冷的食物,就會影響到藥物成分的吸收,也會影響到藥性,同時還會傷害到腸胃。
忌海鮮魚類
有些中藥具有揮發(fā)性,在服用的時候要忌食、少食魚類以及海鮮類食物,以免影響到藥效的發(fā)揮。特別是一些呼吸道以及皮膚病患者,更需要遠離海鮮類食物,以免過敏癥狀發(fā)生。
遠離油膩食物
油膩食物在進入腸胃之后會影響到腸胃吸收藥物,會降低藥效,因此在服藥期間一定要遠離油膩食物,尤其是那些本身患有高血脂癥、高血壓的患者。油膩的食物在平常生活中就要少吃,如果跟中藥同時食用,不僅會影響藥效還會讓病情更加嚴重。
不吃綠豆
綠豆屬于寒性食物,可以達到清熱的效果,但是綠豆卻可以解溫熱性中藥的藥效,為了做到萬無一失,在食用中藥期間還是遠離綠豆為好。
中藥治病,正確的服用方法是保證療效的前提。清代名醫(yī)徐大椿云:“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則非特無功,而反有害。”服法中忌口是一項重要內(nèi)容,所謂忌口即服用中藥時飲食方面的禁忌。
《本草綱目》中也有許多服藥忌口內(nèi)容,如甘草忌豬肉、菘菜、海藻;黃連、胡黃連忌豬肉、冷水;蒼耳忌豬肉、馬肉、米泔;桔梗、烏梅忌豬肉;仙茅忌牛肉、牛乳;吳茱萸忌豬心、豬肉;丹參、茯苓、茯神忌醋等。2015版《中國藥典》一部(中藥)記載服藥忌口112條之多。
服藥忌口是人們經(jīng)過長期臨床實踐的總結,其內(nèi)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阻礙藥物吸收的食物
油膩、肥厚、生硬的食物,不易消化,阻礙藥物吸收,無論服用何種藥物,都應避免,這屬于服藥忌口的一般通則。如《本草經(jīng)集注·序錄》載:“服藥不可多食肥豬、犬肉、肥羹、魚鲙腥臊。”《千金要方·服餌》載:“凡餌湯藥,其粥、食、肉、菜皆須大熟。熟即易消,與藥相宜;若生則難消,復損藥力。”
改變藥物藥性的食物
某些食物會改變某些藥物的藥性,降低藥物的療效。服用滋補中藥時,忌食生冷、油膩食物;服用藥時,忌食蠶豆、魚、酸冷食物;服用溫里藥時,不宜食生冷瓜果等;服用清熱藥時,忌服煙、酒、薤、姜、花椒、胡椒等辛辣之物;服用化濕藥物時,忌食生冷瓜果、飴糖、糯米、豬肉等。
會加劇病情的食物
有一類食物稱“發(fā)物”,容易誘發(fā)某些疾病或加重已發(fā)疾病。
如蘑菇、香菇等,過食這類食物易致動風升陽,觸發(fā)肝陽頭痛、肝風眩暈等宿疾。
海鮮類大多咸寒而腥,如帶魚、黃魚、鯧魚、蚌肉、蝦、螃蟹等水產(chǎn)品,對于體質(zhì)過敏者,易誘發(fā)過敏性疾病,如哮喘、蕁麻疹癥。
發(fā)物易引起發(fā)熱、發(fā)瘡、上火、動風、生痰、脹氣以及誘發(fā)痼疾等,常見的發(fā)物有羊肉、豬蹄、鵝肉、牛肉、海鮮、香菜、韭菜等。
和藥物同用后導致其他病變的食物
有些食物和藥物同用后會導致其它病變或不良后果。如《東醫(yī)寶鑒》載:“服地黃、何首烏,人食蘿卜則能耗諸血,令人發(fā)早白。”意思是服用地黃、何首烏時,食用蘿卜,則會耗諸血,使人頭發(fā)早白。
總之,中醫(yī)治病離不開辨證論治,忌口也不能忽視“辨證論忌”。如疾病屬寒證,癥見體質(zhì)虛寒,大便溏薄,胃痛喜熱,四肢發(fā)冷等,則應忌食寒涼生冷之食物,如西瓜、雪梨、香蕉;熱證見面目赤紅、發(fā)熱、痔瘡下血、心煩失眠者,忌食生姜、辣椒、大蒜、油炸食品等。
苦參別名苦骨、川參,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中品。其味苦,性寒,歸心、肝、胃、大腸、膀胱經(jīng),具有清熱燥濕、殺蟲、利尿的功效,主要用于熱痢、便血、黃疸尿閉、赤白帶下、陰腫陰癢、濕疹、濕瘡、皮膚瘙癢、疥癬麻風等癥,外用可治滴蟲性陰道炎。
1.性狀鑒別
苦參原藥材呈長圓柱形,下部常有分枝,長10~30cm,直徑1~6.5cm。表面灰棕色或棕黃色,具縱皺紋和橫長皮孔樣突起,外皮薄,多破裂反卷,易剝落,剝落處顯黃色,光滑。質(zhì)硬,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切片厚3~6mm;切面黃白色,具放射狀紋理和裂隙,有的具異型維管束呈同心性環(huán)列或不規(guī)則散在。氣微,味極苦。
2.顯微鑒別
苦參粉末呈淡黃色。木栓細胞淡棕色,橫斷面觀呈扁長方形,壁微彎曲;表面觀呈類多角形,平周壁表面有不規(guī)則細裂紋,垂周壁有紋孔呈斷續(xù)狀。纖維和晶纖維,多成束;纖維細長,直徑11~27μm,壁厚,非木化;纖維束周圍的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含晶細胞的壁不均勻增厚。草酸鈣方晶,呈類雙錐形、菱形或多面形,直徑約至237μm。淀粉粒,單粒類圓形或長圓形,直徑2~20μm,臍點裂縫狀,大粒層紋隱約可見;復粒較多,由2~12分粒組成。
3.加氫氧化鈉反應
取苦參橫切片,加氫氧化鈉試液數(shù)滴,栓皮即呈橙紅色,漸變?yōu)檠t色,久置不消失。木質(zhì)部不呈現(xiàn)顏色反應。
4.薄層色譜法鑒別
取苦參粉末0.5g,加濃氨試液0.3ml、三氯甲烷25ml,放置過夜,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三氯甲烷0.5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苦參堿對照品、槐定堿對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各含0.2mg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4μl,分別點于同一用2%氫氧化鈉溶液制備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丙酮-甲醇(8:3:0.5)為展開劑,展開,展距8cm,取出,晾干,再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醇-水(2:4:2:1)10℃以下放置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依次噴以碘化鉍鉀試液和亞硝酸鈉乙醇試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橙色斑點。
取氧化苦參堿對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0.2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鑒別(3)項下的供試品溶液和上述對照品溶液各4μl,分別點于同一用2%氫氧化鈉溶液制備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濃氨試液(5:0.6:0.3)10℃以下放置的下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依次噴以碘化鉍鉀試液和亞硝酸鈉乙醇試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橙色斑點。
古代常將一些具通利、祛熱功效的藤本植物都成為木通,木通之名始見于南唐陳士良《食性本草》,而川木通之名出自近代《中國藥物標本圖影》。川木通為毛茛科植物小木通或繡球藤的干燥藤莖,其鑒別方法可分為性狀鑒別、顯微鑒別及薄層色譜法鑒別。
1.性狀鑒別
川木通呈長圓柱形,略扭曲,長50~100cm,直徑2~3.5cm。表面黃棕色或黃褐色,有縱向凹溝及棱線;節(jié)處多膨大,有葉痕及側(cè)枝痕。殘存皮部易撕裂。質(zhì)堅硬,不易折斷。切片厚2~4mm,邊緣不整齊,殘存皮部黃棕色,木部淺黃棕色或淺黃色,有黃白色放射狀紋理及裂隙,其間布滿導管孔,髓部較小,類白色或黃棕色,偶有空腔。氣微,味淡。
2.顯微鑒別
川木通粉末黃白色至黃褐色。纖維甚多,木纖維長梭形,末端尖狹,直徑17~43μm,壁厚,木化,壁孔明顯;韌皮纖維長梭形,直徑18~60μm,壁厚,木化、胞腔常狹小。導管為具緣紋孔導管和網(wǎng)紋導管,直徑39~190μm。石細胞類長方形、梭形或類三角形,壁厚而木化,孔溝及紋孔明顯。
3.薄層色譜法鑒別
取川木通粉末0.5g,加乙醇25ml,加熱回流1小時,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甲醇5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川木通對照藥材0.5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使成條狀,以石油醚(60~90℃)-甲酸乙酯-甲酸(6:2:0.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分別置日光和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或熒光斑點。